创业教育:中关村启动两大工程引领创新创业

2015-02-05 锐科技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今天在北京启动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和国家高新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中关村示范工程,以引领全国创新创业潮,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志宏介绍,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包括7大方面:

一是高校院所“育苗”工程,推动高校院所成为培育青年创业者的大本营,充分释放高校创新创业潜力。

二是领军企业摇篮工程,支持领军企业成为孵化创业企业的“超级航母”,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孵化平台。

三是创客筑梦工程,为创客组织营造蓬勃发展的环境,培育创客文化。四是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人才,建立聚集高端创业人才的生态圈。

五是创业金融升级工程,推动中关村天使投资发展,不断完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六是创业服务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推动中关村创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七是创业文化示范工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大力弘扬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说,国家高新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中关村示范工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支持跨界创新:一是实施包括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与智慧物流、智慧建设与智能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环保等在内的10大中关村“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加快互联网、物联传感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突破、行业智能装备推广、网络互联互通与信息安全支撑、产业链协同创新合作等6大创新主体跨行业跨区域创新行动。三是陆续出台一批促进跨界融合创新的支持措施。组建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以及部分跨界融合企业、产业联盟组成的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工程联席会,组织中关村与其他高新区开展对接合作。

据介绍,通过实施两大工程,到2020年,中关村将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创业活动持续化、运营模式市场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中关村将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前沿技术、解决方案、新兴“高精尖”产业的发源地和离岸高端互联网服务的输出地,互联网跨界融合新兴产业与全球同步发展。

 

“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
(2015—2020年)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的指示精神,落实科技部“创业中国行动”,发挥中关村对全国创新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引

领中国创业进入新时代,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按照立足高端、顶层设计、放眼全球、引领未来的原则,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持续优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让创新创业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涌动,依靠市场机制和产业化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首都、乃至全国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关村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创业活动持续化、运营模式市场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发展格局,持续产生具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和拥有“颠覆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成为全球原创思想的发源地和高科技创业者实现梦想的首选地。
1.国内外高端创业人才高度聚集。形成以“创业系”、连续创业者、“90后”创业者、海外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中关村科技创业者超过20万人。
2.各类创业群体高度活跃。领军企业、高校院所成为孵化创业者的摇篮,大企业创业人才溢出效应凸显,创业系超过50个,新兴产业领域高质量创业企业超过10万家。
3.创业金融服务资源更加丰富。中关村天使投资案例及投资金额占全国一半以上,天使投资人超过3000名。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超过100支,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通过银行、创投、担保、保险、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机构,为5000家以上优质创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4.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超过500家,创新型孵化器超过80家,在海外设立的创业服务机构超过50家,培育1至2家创业服务机构上市。直接服务创业者的创业导师超过1000人,创业咨询专业机构超过100家,创业咨询师超过1000人,青年创业公寓超过20家,创业社区超过10个。
5.以创业为荣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校院所、投资机构、新型孵化器等主体举办的国际性、全国性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创业活动超过2万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蔚然成风,大公司骨干投身创业成为一种潮流,连续创业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形成“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创业观。
二、实施七大工程
(一)高校院所“育苗”工程
推动高校院所成为培育青年创业者的大本营。
1.主要任务
充分释放高校院所创新创业潜力,支持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为青年创业者搭建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投身创业者的行列,成就一批充满激情、怀揣梦想的90后创业精英,引领科技创业的新潮流。
2.实施路径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支持高校院所开设创业课程,传播创业理念,营造青年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的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推广清华x-lab、启迪之星、北大创业营的经验,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工商注册、创业交流、融资对接等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和经验不足等难题。
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新平台。支持高校不断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大力推广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林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运作模式,为高校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服务。
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支持大学生创业园联盟与产业基地、企业合作,组织中关村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走进校园,作为兼职导师开设创业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经验,提供创业沙龙、导师扶持、天使投资等综合创业服务。
建设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以中关村创业服务体系和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为基础,整合政府部门、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各类资源,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建设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工商注册、信息对接、产品展示等一站式服务,形成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的“接力机制”。
(二)领军企业摇篮工程
支持领军企业成为孵化创业企业的“超级航母”。
1.主要任务
推广百度、联想、华为、腾讯等领军企业的经验,面向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形成开放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和孵化具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产生多个从领军企业走出来的创业系。
2.实施路径
构建创业孵化平台。支持领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产业孵化。通过“平台+创投+市场”的孵化模式,实现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产品构建、创业投资、市场推广等核心孵化功能。
带领创业企业“走出去”。支持领军企业加强与全球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参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建立海外孵化基地,建立信息和市场资源共享渠道,帮助创业企业吸引全球科技资源和资本,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创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创客筑梦工程
为创客组织营造蓬勃发展的环境 。
1.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中关村在智能硬件领域的产业优势,支持中关村创客组织与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对接,通过北京创客空间、清华创客社团、创客总部等各类创客组织,为智能硬件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和创业项目。
2.实施路径
为创客活动聚集提供项目孵化空间。在中关村西区、学院路、上地、四季青等区域,继续支持发展一批创客空间模式的智能硬件孵化器和加速器,进一步扩大智能硬件孵化空间。
营造创客发展生态环境。整合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资源,大力建设公共技术与推广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开放设备和研发工具,为创客群体提供工业设计、3D打印、检测仪器等电子和数字加工设备。支持智能硬件产业联盟为创客群体提供开模、加工制造等服务。
支持硬件创新服务业。将硬件研发、体验、推广销售、融资、孵化等创新服务纳入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推动建设集成电路与电子元器件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产品发布和众筹平台,聚集市场推广和品牌策划机构,提升创客产品知名度。支持为创客群体提供技术研发、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服务,探索形成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培育创客文化。加大对创客、极客等智能硬件爱好者的鼓励和支持,支持清华创客、x-lab、人大附中等智能硬件创新实践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支持创客空间等机构组织创客大赛,在创业大街、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大厦、中关村展示中心等建设实体展示体验中心,集中展示中关村创客智能硬件产品,提升公众对创客产品的体验。
(四)创业人才集聚工程
建立聚集全球高端创业人才的生态圈。
1.主要任务
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延揽优秀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构建由跨境人才联络、跨境合作创业等平台组成的创业人才生态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开发世界一流的高端创业人才及团队。
2.实施路径
拓宽吸引高端创业人才的渠道。发挥中关村在硅谷、多伦多、伦敦、法兰克福等地设立的海外联络机构的作用,立足产业定位开发海外人才,加大集聚外籍创业人才的力度。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发展优势,大力集聚以外籍高端人才为代表的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支持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分支机构、结算中心入驻中关村,营造有利于海外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
打造海外人才创业平台。通过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服务机构,贯通国际创新要素的流动渠道,优先支持海外创业人才入驻,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持有核心技术的创业团队。
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根据创业企业发展需求,培育一批为新兴产业领域创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新型“猎头”公司,吸引一批国际知名人才中介机构入住,推动人才培训、测评、招聘、人事代理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
(五)创业金融升级工程
推动中关村天使投资发展,完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1.主要任务
大力支持以IDG、红杉、晨兴、洪泰为代表的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创业企业。不断聚集金融服务资源,完善技术和资本高效对接的机制。构建包括科技信贷、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保险、融资租赁、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内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2.实施路径
设立三支特色天使投资基金。发挥中关村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实施风险补贴支持政策,引导投资机构对中关村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一是与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创新型孵化器等共同发起设立创业系投资基金;二是与知名社会天使投资机构共同发起设立连续创业者投资基金;三是与高校院所等机构共同发起设立“90后”创业者投资基金。
建设投资人与项目信息对接平台。支持天使投资联盟等平台性社会组织建立天使投资人备案制度和天使投资项目库,开展天使投资人培训、天使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交流对接、天使投资案例研究、发布行业报告等天使投资公共服务活动。
引导银行、担保等机构加强对创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中关村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债务性融资风险补贴支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正向激励和风险分担相结合的债务性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引导和鼓励创业企业在股权众筹平台、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进行展示挂牌和融资。
(六)创业服务提升工程
推动中关村创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1.主要任务
持续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推动中关村创业服务新业态快速发展。支持各类创业服务平台之间的合作联动与资源开放共享,聚集创意、人才、资金、产品、技术等创业要素和行业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从创业项目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
2.实施路径
催生一批多元化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36氪、微软加速器、亚杰商会等创新型孵化器为示范,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根据创业者的需求,采用快捷高效的资源获取方式,有效组织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要素,兴办具有“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等六新特征的新型孵化机构。
提升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能力。以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中关村生命园孵化器等为示范,发挥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机构的基础服务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孵化服务团队的激励机制和入驻企业流动机制,加快社会资本和创业孵化的深度融合,打破物理空间局限,不断聚合各类创业要素,与创新型孵化机构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链条。
培育一支高端化的创业导师队伍。支持中关村金种子工程、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北大创业训练营等各类创业服务平台聘请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为创业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鼓励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辅导投资新的创业者,形成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的互助机制。
整合一批专业化的咨询服务机构。支持咨询公司、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机构、技术交易所等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共同构建标准化、网络化、低成本的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一批市场化的新型创业公寓。支持建设以you+为代表的创业公寓,为创业者提供集公共办公区、会议室、活动区和住宿区为一体的价廉宜居的创业空间,打造中国青年创业者的新型社交网络。
建设一批生态化的创业示范社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示范,支持各园区、大型企业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通过盘活办公楼宇和厂房,聚集相关产业联盟、创业服务机构,营造交流、沟通、碰撞、开放、共享的创业氛围,重点打造以中关村创业大街、知春路、锦秋国际、华清嘉园、长远天地为代表的10个国内外知名的创业示范社区。
建设一批国际化的跨境创业平台和孵化载体。进一步支持创业服务机构在海外自建、收购、合作设立跨国海外创业孵化平台,发挥“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以创新合作转移中心”等机构的作用,拓宽开发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渠道。支持国际知名孵化机构与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合作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孵化平台。鼓励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加入国际孵化组织,推动中关村创业孵化机构国际化发展,逐步建成中关村全球孵化网络体系。
(七)创业文化示范工程
大力弘扬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
1.主要任务
打造一批创业活动品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培育中关村创业家精神,鼓励创客文化、极客精神,加大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形成更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导向。
2.实施路径
塑造中关村引领创业的品牌形象。加大对成功创业者、青年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新闻报道,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推出一批中关村创业形象大使,通过演讲、沙龙、论坛、创业大赛、媒体访谈等方式向全球传播中关村创业精神,树立一批新时代创业者的偶像。
开展系列全球性大型创业活动。支持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全球创业资源,举办黑马大赛、创客嘉年华、极客大赛、WISE互联网创业者大会、创新中国DEMO CHINA等跨地区跨领域的全国性、国际性的创业活动。积极探索全球孵化创业项目的有效措施,营造“创业无时差、创新零距离”的创业环境。
打造世界顶级的中关村创业盛会。举办中关村创业节,邀请全球顶级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者汇聚中关村,介绍全球创业趋势、投资趋势、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组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大赛、技术论坛、产品展示等活动,聚集世界知名创业导师与创业者互动交流。
三、保障措施
(一)支持各类人才创业的措施
1.支持海外高端人才到中关村创业。面向中关村企业外籍法人代表、外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申请《外国专家证》的便利。逐步放开对外籍留学人才创业就业的限制,提供申请就业许可、工作居留许可的便利。
2.支持海外人才、30岁以下“雏鹰人才”到中关村创办企业,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用于房租补贴、设备购置、团队建设及技术研发等。
3.支持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和高等学校学生(含在校学生和毕业两年之内的毕业生)创业。对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按照不超过科技人员出资额度的20%给予资金支持;对高等学校教师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的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按照不超过教师出资额度的50%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4.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并不断创新股权激励、股权奖励等试点政策,形成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
(二)支持创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措施
1.支持创业企业研发生产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经认定后可享受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等相关政策支持。
2.支持创业企业购买信用中介服务、认证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评估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法律服务等高端科技中介服务,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3.支持创业企业积极申请国际和国内商标、发明专利,参与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的创制,根据商标注册、专利授权及标准创制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4.支持创业企业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所有权转让或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5.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设立示范区企业注册登记一站式窗口,采取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简化注册流程,缩短受理时间,降低创业成本。
6.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建立创业孵化集聚区,安排专业服务团队、提高孵化空间使用效率,为创业企业提供集中办公住所注册、税务、财务、社保等代理服务及创业咨询、投融资等增值服务。
(三)支持创业金融发展的措施
1.对创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中关村管委会最高可按30%的比例参股,并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2.对中关村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该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的法人合伙人,可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法人合伙人从该有限合伙创业投资企业分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3.积极开展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并购贷款、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试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其信用星级给予20%—45%的贷款贴息支持。
4.对银行、担保等信贷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提供融资而发生的不良贷款给予30%—50%的补偿和分担。对银行、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开展的信贷创新产品业务,按照每年新增业务规模的1%给予风险补贴支持。
(四)支持创业服务机构发展的措施
1.支持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及其他各类创新主体建设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公共培训服务等创业服务平台,对所需运营、设备配置及维护等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2.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放实验室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专利代理、商标注册、新产品检测开发等服务,根据服务创业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五)支持弘扬创业文化的措施
1.支持条件成熟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创办“创业学院”,支持高校院所开设系统化、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培训,对于收效显著、影响力大的项目授予“中关村梦想课堂”和“中关村梦想实验室”的称号。
2.鼓励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为创业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对号召力强、成效显著的导师,授予“中关村优秀创业导师”荣誉称号。
3.支持各类创业服务机构承办跨地区跨领域的全国性、国际性的创业大赛、全球路演等活动,根据活动的影响力、规模、效果及实际支出等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四、推进机制
(一)加大区域创新合作力度
积极引导首都创新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与上海张江、天津滨海、武汉东湖、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与共享,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有所作为;扎实推进先行先试政策落实,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受益面,带动全国各高新区的整体发展,在国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强化跨部门联动合作机制
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完善与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部市会商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创业的改革试点政策。加强与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知识产权局等管理部门在落实工商注册、税收政策、人才流动和专利成果保护等方面的合作,进行先行先试,持续突破阻碍科技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三)面向全球开放创新发展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中关村与硅谷等国际创新中心的合作,拓宽创业者的国际视野,促进创业企业和创业服务机构与全球创新创业资源链接,带动人才、技术、资本各类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创新要素国际化循环与全球化配置,加快构建跨境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基础。
国家高新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 中关村示范工程
(2015—2020年)

为紧抓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经济跨界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对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与各行业跨界合作和产业化创新,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实施本示范工程。
一、中关村开展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互联网、物联网、宽带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快速向装备制造、建筑家居、交通物流、商业金融、生物健康、节能环保、食品农业、消费电子、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领域广泛渗透,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生产组织方式、要素配置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服务模式,加速促进各行业信息网络化、数据智能化、平台生态化发展。发达经济体已经爆发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热潮,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企业、其他行业企业围绕跨界融合的新需求争夺产业创新的前沿,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业态和互联网经济新增长点,正在改变全产业发展形态和全球竞争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经济发展动力转向新的增长点,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战场,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对提升生产力水平和要素规模比较优势的重要战略意义,紧抓我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机遇,不断依靠市场机制和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营造更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着力推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端转型升级。
中关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率先服务和改变传统行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断创造新需求、新就业和新价值,催生新模式、新产业和新增长点,已成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中关村作为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和推广了一系列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创新上发挥了对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示范作用。中关村在国家高新区中率先开展互联网跨界融合的产业创新示范,将为全国高新区新一轮发展起到显著带动作用,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样板和新的动力。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服务的先发优势和创新引擎作用,以实施十大“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为重点,以开展六大跨行业跨区域创新行动为抓手,围绕信息技术与各领域融合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跨界创新服务体系,做强互联网跨界经济,带动全国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发挥创新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高端发展。以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牵引,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作用,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高端化和服务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需求牵引,互利共赢。坚持市场需求拉动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国家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开展行业互联网融合关键技术产业化创新,搭建跨行业跨区域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和各产业、线上和线下、民营和国有企业对接合作,探索跨区域、优势互补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改革突破,资源整合。坚持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红利和内需潜力,努力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无障碍流动,扩大不同领域、不同区域间企业交流合作,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构建产业重组和资源配置新格局。
——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以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为契机,支持中关村持续开展有利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环境,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好中关村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关村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前沿技术、解决方案、新兴“高精尖”产业的发源地和离岸高端互联网服务的输出地。中关村企业在跨界融合新兴产业领域与全球同步,引领全国发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带动其他高新区产业整体向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不断发现和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
三、实施十大中关村“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
支持中关村企业围绕各行业产品、生产线、供应链及商业模式等环节,开展跨界融合创新,加快互联网与十大产业融合发展。
(一)智能制造创新工程
深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协作、营销服务等制造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实现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推动传统工业基础设施向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支持发展智能装备、数字化车间和智慧工厂,促进数控机床、数字控制、工业智能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推广。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产品安全等环节实时在线服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按需设计、众包众创、分布式协同设计。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工程
支持中关村建设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推动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创新,加速资金融通、在线支付和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发展。支持设立网络小额贷款、众筹、第三方支付、金融产品搜索、金融大数据分析、信用评价等互联网金融相关机构,为创业企业和早期科技成果项目提供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供创新和精准金融产品。支持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和风险管理机制。推动数据开放和流通,探索数据资产评估、确权和交易模式,探索数据资产证券化。
(三)电子商务与智慧物流创新工程
大力支持传统产业电商化发展,推动商务电子化和运营数据化。发展垂直领域产品和服务电子商务,支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大力推动工厂直达消费者、跨境产品定制、产能合作等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服务,支持商品众筹、社区团购、按需定制等模式发展。支持企业建立智能化的物流和仓储服务平台,推动物流追踪与物资管理、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无人搬运与智能码垛等新技术应用。支持供应链金融、信用消费等融资消费模式和网订店取等快递送取模式创新。大力推动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化发展,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专业服务,支持开展线上合同研发、研发众包、知识管理和运营、服务外包等合作。
(四)智慧建设与智能建筑创新工程
促进建筑和建造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可视化、三维打印建造、模块化建筑等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建造个性化建筑。推动电气集成优化设计、空调节能、照明节能、能耗监测控制、余热利用、光伏与光热太阳能等建筑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改造。支持规划建设绿色园区和绿色建筑,推广半导体智慧照明控制、可见光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精准定位、泛在绿色网络控制协议国际标准等新技术应用。支持企业为金融、商业、交通、旅游、文化等公共场所提供无线通信、室内定位、深度摄像、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构建网格化的智慧城市信息采集、公众服务和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五)智慧交通创新工程
推动汽车电子、车联网、船联网、轨道交通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交通大数据和智慧出行服务创新,提升京津冀区域智慧交通发展水平。支持互联网汽车等智能车辆的研发、集成和生产,发展车载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联网通信、汽车智能操作系统,建设智能车辆和车联网生态体系。支持车辆远程管理与云服务,促进公共交通、汽车租赁、驾驶服务、停车管理等方面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列车自动控制、自动驾驶、指挥调度、环境与安全监控等系统集成和应用创新。推动航空和轨道交通智能安检、电子客票、乘客旅途上网、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推动船舶电子装备智能化,扩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远洋运输、港口管理通信中的应用。
(六)智慧能源环保创新工程
推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能源供给、传输、存储、消费和工业节能、环境保护等方面应用,促进传统行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节能、减排和生产优化控制水平。支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分布式能源采集、能源路由、能源储存和智能负载组成的能源供应网络。建立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能源管控中心、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信息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权交易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服务。支持环境监测服务创新,建立区域环保数据整合平台和环保协同感知系统,发展环境大数据。支持探索垃圾收集、储运、处理、循环利用一体化的智能化固废处理运营模式。通过地下水模拟、在线监测、实时感知、可视化等技术建设水务物联网。
(七)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工程
支持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加快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健康云、生物研发外包、基因诊疗等新兴业态发展。支持基于大数据的云健康服务,开展健康管理、慢病监测和智慧养老服务。推动医院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数字化手术室、诊疗全流程电子病历、便携式数字化健康设备与信息平台等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动网上挂号、一卡就诊、移动就诊和在线医患交流。支持建立第三方医学影像、数字病理分析中心,支持开展远程医疗、在线医疗咨询和转诊服务。支持建设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与物流平台。支持建立基于生物信息学的重大疾病致病基因数据库,开展重大疾病预防、流行病监测和个性化医疗。
(八)智慧农业创新工程
推动信息技术用于作物监测、产量评估、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及损失评估,支持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和成果展示交易平台。支持农业种养殖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处理技术应用,推动信息传感设备研制和智慧农业系统集成。加强农机智能控制系统和农业机器人研制,突破农机总线控制、自动导航、变量作业等农田精准作业瓶颈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信息和物流、农机租赁服务等平台,发展鲜活农产品产地直达超市和生鲜电商模式,推动农产品电子标识及物流网络建设。支持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九)智能硬件与智慧生活创新工程
支持移动终端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跨网互联、无人系统、大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标准创新,促进可穿戴设备、家居环境、家电物品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推动企业构建软件、硬件、互联网相融合的智能服务新生态。推动房地产、建筑、装潢装饰、家电、家居用品领域应用环境感知、智能路由、互联网电视、体感交互、家居机器人、智能安防等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智慧物业管理服务。促进酒店业、餐饮业、影院及文化旅游机构线上化营销和服务,推动旅游、餐饮、娱乐、家政、票务等生活服务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率。
(十)互联网教育与文化传播创新工程
推动互联网与文化、教育、传媒业深度融合。支持教育机构开展数字课堂、数字书包、线上教学、移动学习等教育服务。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高水平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课程资源共享、学校学分互认、师资互动合作等教育模式创新,支持个性化教育服务发展。支持图书、数字出版、音视频、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正版数字内容平台建设,推动新媒体、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支持三维渲染、影视剧后期制作、视频制播、演艺视效技术和解决方案应用。推动原创网络游戏研发、运营和海外服务,支持健康游戏内容创意、游戏与文学影视互动、游戏周边、三维网络教育游戏等业态发展创新。建立文化产业线上推广平台,支持文艺生产和演出活动众筹定制等商业模式创新。
四、开展六大创新主体跨行业跨区域创新行动
拓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服务跨界应用,带动各行业企业向智能生产和智慧服务转型升级。
(一)企业技术创新突破行动
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围绕低功耗芯片、微型传感器、智能操作系统、实时分布式大数据服务、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仿真计算、人工智能、无人系统、信息材料、数字工厂等核心技术开展研发、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大力提升企业在产业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方面的研发创新能力,开展跨界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鼓励企业围绕跨界需求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与工业网络、行业网络融合技术与应用的研发和标准化,构建专利池,大力支持创制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二)行业智能装备推广行动
以高铁、电力、能源、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重大智能制造和智能装备应用推广为契机,推进智能数控成套设备和系统、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测控装置、工业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自主研发、推广应用和升级换代,大力支持服务业自动化装备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应用软件与控制系统的研发,突破装备智能化瓶颈,大力发展信息物理系统。发挥国防科技和军工企业在信息化、智能化和系统装备领域的优势技术,推动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孵化。
(三)网络互联互通与信息安全支撑行动
加速各类网络互联互通,提升网络部署、应用和服务支撑能力。大力支持软件定义网络等下一代智能网络发展,推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相关数据信息和网络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标准规范和开放应用。支持各类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促进全产业互联网安全机制建设,提高融合环境下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建立以京津冀为重点区域的宽带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和大数据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建设面向全球的技术研发、生产性服务、应用服务、供应链及电子商务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支持企业打通供应端到需求端的数据通道。
(四)产业链协同创新合作行动
以中关村互联网领军企业和各地高新区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中国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产业联盟,搭建全国范围信息技术企业、高校院所与各行业企业合作渠道,促进产学研用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企业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科技资源,以及投资、金融、孵化、科技服务等专业机构合作,围绕跨界融合需求与开展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促进技术转移和跨界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相关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主办和参与国内外互联网跨界融合相关的论坛、展会等各类创新活动。
(五)新模式新业态培育行动
深化互联网经济影响力,支持企业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和商务服务模式,发展流量经济、粉丝经济、注意力经济、消费分享等互联网经济新形态。支持利用互联网开展面向全球的技术资源合作、在线科技服务、创新众筹等活动,促进智能设计、众创研发、协同制造、资金众筹、网络化实时服务等产业组织模式创新。推动生产装备联网和智能管控,促进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网络分布制造等生产模式创新,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智慧服务型制造转变。创新制造业和服务业商务模式,支持轻资产行业互联网经营管理创新,推动标准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培育线上到线下等新业态,支持产业平台化发展和小微化迭代创新。
(六)跨界人才培养与创业促进行动
推动中关村企业、高校院所及各类投资、孵化、咨询机构培育互联网跨界人才。支持大企业建设开放式跨界创新创业生态圈,以产权和资本为纽带聚合跨界创业团队。积极发展围绕“互联网+”产业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创新型信贷金融服务、创新型孵化服务和创新创业文化,支持举办具有全球影响的各类创业大赛。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支持大企业离职人才、连续创业者、90后人才、创客、极客等群体围绕互联网跨界需求投身大众创业,营造低成本、无障碍的互联网跨界创新创业环境。
五、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支持政策,营造更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完善协调发展和推进机制
成立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其他高新区以及互联网跨界企业、产业联盟组成的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工程联席会和专项办公室,统筹服务各高新区产业跨界融合创新需求,促进各地高新区“互联网+”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中关村企业与“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企业形成跨界融合创新合作伙伴,共建跨界融合研发基地和产业基地。支持产业联盟整合服务资源,跨行业、跨地区发展成员和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实施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供应链整合、产业协作、投资并购、园区建设、政策试点等合作。
(二)加大改革试点力度
依托中关村部际协调小组工作机制,协调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快产业创新政策的研究制定,支持中关村探索和发展互联网跨界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鼓励在公共产品与服务领域、重资产行业开展政企合作、公私合营、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跨界创新合作。支持中关村开展跨界融合领域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推动政府数据和公共资源开放,努力破除新兴产业行业准入、要素引进、市场监管、区域壁垒等政策障碍,取得成效后向全国推广。
(三)集聚全球顶尖跨界创新资源
大力集聚互联网跨界顶尖人才,支持中关村企业和高校院所吸引国内外掌握信息基础技术、跨界融合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领军科学家、领军企业家、优秀留学生等到中关村发展。鼓励高校建立交叉学科与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吸引海外高层次研究人员开展学术和产业研究合作。着力引进海内外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型企业和技术项目入驻中关村。推动企业开展融合技术的并购、引进和合作,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组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基金
整合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互联网跨界产业母基金,对跨界重大合作项目、融合创新孵化平台、跨区域跨国投资并购、融合业态专利池等进行投资,发挥产业基金在加速产业融合、促进协同创新、带动经济增量方面的驱动作用。各地高新区根据自身需求,组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相关股权、债权、并购、融资租赁等子基金,投资重大跨界融合创新项目,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催生和促进各具特色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
(五)开展跨界创新重大应用示范
设立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专项,围绕融合技术、跨界应用和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支持中关村企业与各地高新区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共建跨界融合创新平台。加大各行业对跨界融合创新的研发投入,开展重大示范应用,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以跨界融合创新平台为载体实施企业伙伴合作计划,促进各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关村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共建跨界新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人才、技术、资本、孵化的创业平台,提升中关村服务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支撑能力。
(六)加大跨界创新宣传力度
深入研究互联网跨界融合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总结典型案例,加大对跨界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创新企业、重大合作项目、代表人物的宣传力度,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和各国家高新区展示中心开展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的宣传展示,营造全社会鼓励跨界融合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组织中关村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论坛、中关村大数据日、中关村智能硬件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企业之间围绕跨界创新开展广泛交流,努力形成支持跨界融合创新的业界共识。
[本文系国家高新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中关村示范工程(2015—2020年)摘登]
(来源:科技日报 经济日报)

 

 

Comments are closed.